查看原文
其他

邓立言: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短板如何克服?

邓立言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9-11-23


现阶段,我国教育信息化成绩斐然。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,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,“三通两平台”工程取得重大进展,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不断创新,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当前教育信息化还存在着短板,其中,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发展失衡的问题尤为突出,造成了大量信息化设备、平台和资源的闲置和浪费。


国务院《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》指出,“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亟待提升”。一些地方和学校教育技术领导力薄弱,没有深刻认识到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的,对“为什么要强化应用”“什么是有效应用”“如何实施有效应用”等诸多问题认识模糊。这导致应用停留在工具层面和技术层面(即“粗放应用”),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,更有甚者应用信息技术强化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教学(即“负面应用”),完全失去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,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。


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:“‘十三五’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强化深度应用,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。”杜占元副部长多次强调:“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中,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。”这说明教育信息化工作已进入“以应用为核心,强化深度应用”的发展新阶段。面对这一新阶段,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“精准应用”的思想。



“精准应用”是指在科学教育理论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,因地区和学校制宜,因教育教学要素制宜,进行精准分析,并精准确定应用目的、应用策略、应用评价,有效改革教育教学,提高教育质量的应用方式。


“精准应用”应遵循四条基本准则


第一,大力提升教育技术领导力。教育技术领导力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与核心因素。教育信息化需要领导者的认识与行动、眼界与境界、带头与支持。提升教育技术领导力,必须重新定位领导的角色,提升领导的决策力和执行力,加强领导监控力度。 


第二,精准确定应用目的。目的是行动的向导,目的精准才能保证行动不迷失方向。应用的目的,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,遵循教育规律,融合先进的技术,融合信息化的思想、方法和价值观来设计和推进“教改”“课改”,实现教育思想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方式、学习方式、教学内容的变革。


第三,精准确定应用策略。精准应用须遵循三条策略。一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“革命性”作用,彻底变革传统教育教学中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思想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,确保先进的技术、信息化的思想和方法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。二是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应用的指导作用。我们必须运用理论思维发现和处理好各种相关要素的联系和关系,确保应用遵循理论的逻辑,科学有效地推进。三是严格遵循应用整体设计原则,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、教学环境和教学要素,精心设计教学手段、教学方法等,形成精准的实施方案。


第四,精准确定评价。评价能引导、督促应用朝着预期的目的前进。信息化应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。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中,我们要以“是否在科学理论指导下,变革了传统腐朽的、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、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思想和方法,提高了教学质量”作为评价的标准。


总之,精准应用是全面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需要。精准应用,贵在精准,重在精准,成败在于精准。我们要大力提升教育技术领导力,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,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,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。


作者:邓立言 教育部老干部协会副会长,教育部原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。




— THE END —


文章来源: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》2018年第3期,原标题为《狠抓精准应用   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》

责任编辑:牟艳娜

微信编辑:李中华



往期荐读

余胜泉:人工智能可能承担12种教育功能,而教师核心价值在于“育人”

2018微软全球教育者大会:面临新技术的挑战,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的能力? | 域外传真

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:众筹众智,让教育信息化2.0变为现实

专访 |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解读“教育信息化2.0”

教育部门屡次强调的“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”到底应该如何做?老师必看!



2018,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,

欢迎来稿

长按二维码,关注我们
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更多!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